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时政 -> 宁夏点击
一线调查|宁夏孩子的劳动课, 有点田、有点甜!
2025-05-09 08:42:07   
2025-05-09 08:42:07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编者按:劳动教育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青少年的成长,当校园里“责任田”中播下种子与希望,当校园外的实践基地飘出泥土的芬芳,劳动教育已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鲜活课堂。

分田到班,学校也有“开心农场”

  4月27日15时,阳光洒在银川二中景城分校操场的西北角,一群学生在跑道上奔跑,在路过他们的15块“责任田”时却放慢了脚步——这片名为“景园”的劳动实践基地,泥土刚被翻土机翻得蓬松,泛着湿润的光泽,正等待一场与种子的约定。

  “原计划今天播种,但气温偏低,得让土地多晒晒太阳。”该校副校长马克银说,学校一般会在“五一”前安排学生种植农作物,到六月中旬收获。“景园”里的每块地都是由班级自主管理,同学们每天大课间去照顾自己的菜地,偶尔上劳技课,老师也会带大家去菜地,同学们从翻地、种植到收获全程参与。

银川二中景城分校学生给蔬菜苗浇水。(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)

  每年六月,当黄瓜、西红柿陆续成熟,“景园”会迎来最热闹的丰收季。收获后的义卖活动更充满烟火气——学生手绘价格牌、设计促销标语,化身小摊主在校门口摆起摊位卖菜。“定价时我们去周边菜店调研,这些可比试卷上的应用题生动多了。”八年级三班学生沈朝晖说,“以前觉得劳动就是累,现在懂得每一粒米都很珍贵。”更让沈朝晖自豪的是,“我们学校的劳动课是开放式的,我母亲是农民,经常自愿来教大家种菜。同学们非常尊敬她。”

  “劳动教育不是一场活动,而是长期浸润。看着亲手种的菜苗长大,学生从心里尊重劳动、珍惜成果。”马克银说,“自从开展劳动教育后,食堂剩菜少了,光盘多了。”这些变化,是试卷考不出的成长。”

  “有点田”的学校还有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二小学。4月25日,在该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,五年级的同学们化身小农夫,种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。

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二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种下了一片向日葵花田。记者 贺紫瑞 摄

  “向日葵喜欢阳光,种子要间隔20厘米,埋深约3厘米……”老师在一旁指导,同学们边听边实践,在划分好的种植区里忙碌起来,翻土、挖坑、放种子、覆土、浇水……“这堂课让我收获了知识,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。”五年级六班学生李姿萱兴奋地说。

  “近年来,学校开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,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,打造浸润成长的生动课堂。这种全方位的学科融合,不仅让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,更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。”该校副校长梅蕾表示,学校还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,开设更多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,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、劳动技能、劳动精神等,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。(记者 何婉蓉 贺紫瑞)

把热爱劳动的种子“种进”童年

  “叮零零——”,4月28日清晨,清脆的车铃划破幼儿园的宁静,“宝宝专车”准时出现在银川市金凤区第一幼儿园门口,迎接小朋友们入园。

  身披红色绶带的大班小朋友们,化身“专车司机”,骑着三轮小车穿梭在幼儿园门口和教学楼之间,将后座上的小班同学安全护送到教室里。车轮一趟趟碾过早上温暖的阳光,“司机”不忘提醒“乘客”:“抓紧我,马上就到啦”。

  这样童趣盎然的场景,在幼儿园里时常上演。

金凤区第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化身“专车司机”,骑着三轮小车接送小班小朋友。记者 陈瑶 摄

  在每层楼的工具墙上,笤帚、小簸箕等卡通造型的迷你劳动工具整齐摆放,哪里脏了,小朋友们会主动拿起工具进行清理;吃完饭的班级里,小朋友们有的擦桌子、有的扫地、有的摆杯子,一会儿就整理得干干净净……

  “对幼儿的劳动教育,不仅是在课堂上,更要融入日常活动中。”金凤区第一幼儿园教师刘小婷介绍,平日里,老师们会在班级中创设劳动角、在墙上贴上劳动照片,利用环境教育,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幼儿园的守护者、班级的“美容师”,形成勤于动手、乐于劳动的好习惯。同时,不同年龄段的劳动技能藏着成长阶梯的密码,教师会根据年龄特点帮助幼儿掌握相应技能。比如教小班小朋友学会穿衣服、叠衣服、整理玩具等简单的劳动,中班小朋友学着擦桌子、扫地、整理衣柜;大班小朋友尝试自己整理床铺、参与种植劳动,并服务帮助同伴。“班级每周还会设立‘劳动日’,这一天,孩子们都会参与班级劳动,在劳动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。”

金凤区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煎鸡蛋、烤蛋挞、做三明治等。记者 陈瑶 摄

  金凤区第一幼儿园还将食育教育与劳育教育结合起来。在设立的小厨房里,小朋友们系上小围裙、戴上厨师帽,化身小厨师,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煎鸡蛋、烤蛋挞、做三明治等。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清洗食材时的谨慎认真,再到克服困难做好美食后进行品尝,小朋友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,也懂得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。

  从车轮上的温暖护航到厨房里的点滴成长。劳动,就是最好的教育。(记者 陈瑶)

实践基地变身第二课堂

  “注意种子间距,覆土要均匀!”“鲁班锁要把凹槽对准凸起部分,这样才能归位”“给葡萄苗掐尖的时候,要留两片叶子,从这里掐断”……4月28日上午,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迎来了新一批研学的学生。

  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生活技能,正是实践基地的特色——包含劳动体验、手工创意、科学探究等方面的272门课程,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精准课程设计。

  从叠被子、整理内务这样的小事学起,播种、做饭、手工……在农田里单膝跪地,用拇指在松软的土壤中按出一个个小坑时,学生马冰宇不断默念着老师刚刚教的一句口诀:“每个坑间隔要30厘米,深度两指节。”小心翼翼地将玉米种子放入坑里的时候,他感慨道:“原来农民伯伯每天要重复多次这样的动作”。在面点厨房,第一次穿上围裙的赵锡川显得有点手忙脚乱,陷入“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”的循环中哭笑不得。当终于揉出光滑的面团时,他不禁长舒一口气:“这比打游戏通关难多了!”葡萄架下,王玥正尝试着给葡萄苗掐尖,生怕伤到这些娇嫩的新芽,于是轻声感叹:“原来每颗葡萄都要这样精心照料”。

在老师指导下,学生体验给葡萄苗掐尖。记者 杨嘉琪 陈瑶 摄

  “劳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之中,发现劳动之美,认识劳动、学会劳动、热爱劳动。”银川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外联部部长梁鹏表示,我们希望带给更多青少年知行合一的体验,将书本上学到的典故和生活环境相结合,进而体悟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。课程老师杨富荣认为:“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,而是孩子们深度学习的时刻。这些体验不仅能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擅长之处,更好地发现自己、认识自己,也对于他们进行未来的职业探索十分有益。”

  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劳动教育、研学实践的方式发现自我、认识世界,在我区,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、宁夏移民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被列为宁夏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让松软的泥土成为最天然的教科书、农作物成为最生动的教具、辛勤的汗水成为最珍贵的学分。当越来越多的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中,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念正在为孩子们注入更多的成长动能。(记者 杨嘉琪 陈瑶)

劳动教育解锁学生成长新密码

  近日,走进隆德县山河乡王庄村的六盘山药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,踏入药材大棚,药苗绿意盎然,长势喜人。智能温室里,现代化的设备精准调控着温度、湿度,为药苗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。

  在种植体验区,隆德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,通过亲手管护每株中药材幼苗,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。“从基质配制、种苗移栽到田间管理,学生们全程参与中草药种植,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。这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草药栽培知识,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。”隆德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郭丽娟说。

  “学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,不断探索创新,通过学生劳动实践,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,为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、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”郭丽娟表示。

  近年来,我区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创新劳动课方式,依托特色优势产业,通过校企合作,在劳动教育中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。

  前不久,来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和盐池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们,赶赴宁夏盐池滩羊现代产业学院。在滩羊集团屠宰加工厂,学生对盐池滩羊精深加工工艺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;在滩羊研究院实验室,学生纷纷上手体验滩羊水分测试、剪切力测试等相关专业实验。

  “公司将依托宁夏盐池滩羊现代产业学院平台,加强与区内职业院校合作,帮助广大学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和职业观,为盐池滩羊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,助力盐池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宁夏朔牧盐池滩羊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。(记者 何耐江)

学生穿上厨师服,戴上厨师帽,学习做面点。记者 杨嘉琪 陈瑶 摄

  【短评】

  劳动教育不止于课堂

  在吴忠市利通区第十六小学的“火星农场”里,同学们全程体验翻地、播种、浇水、施肥的过程,泥土的芬芳与少年的朝气在校园内外交织。这一幕,是我区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动缩影。

 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中,劳动教育是关键一环。近年来,从开设田间劳动课,到把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,再到借助春游、研学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,我们欣喜地看到,我区各地中小学校正在不断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,创建多元的教育场景,劳动教育不再止于传统课堂,而是注重让孩子们走到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历练、感受,在动手实践、出力流汗的真实体验中收获劳动技能、养成劳动习惯。这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,创新育人方式、打造育人新样态,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劳动是一堂大课,也是一生的课题。我们乐于看到,劳动教育不断打破传统模式,创新教育形态,从单一活动向系统育人升级,融入培养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场景。但同时也要认识到,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,一些地方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出现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不容忽视。比起劳动形式,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,让孩子们愿意主动劳动、持续劳动更为重要。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“劳育结合”,既要关注劳动技能的教育,也要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,做到有劳动、有教育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,真正实现劳有所获。(沈 琪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张剑平